网站建设,网站推广,网站定制,erp软件定制- 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jp | English | ge | cn
推广服务 资讯推广 地方文旅

西湖招生,破格,高考成绩,强基计划,普通高校本科专业

2024-04-15 14911

"小破格"、新增专业、核心科目加权......近日,2024年高招"强基计划"报名工作陆续启动,截至目前,全国39所高校2024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已全部发布。今年的"强基计划"在招生政策方面有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对高三考生报考有哪些影响?一起来看看。

"小破格"入围 放大学科特长优势

2020年起,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2022年在此前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基础上,增加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三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试点。

今年,高校"强基计划"进入第五年,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强基计划最大的一个变化点莫过于新增第一类(A类)考生数学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可申请破格入围!这与基础学科拔尖,在高中阶段获得奥林匹克竞赛金银奖的考生几乎享受同等待遇。

如:西北工业大学在入围校考办法中明确,数学单科成绩145分及以上,且高考成绩进入分省招生计划数4—5倍之间的考生,可申请破格入围学校考核。另外,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近10所高校也新增了"小破格",每个学校的具体要求略有差异。这一政策放大了考生学科特长(数学或物理)的优势,打开了强基政策新局面,为有学科特长的孩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新增5个专业 交叉培养有理工结合趋势

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中,专业以基础学科辐射的交叉培养方向越来越多。交叉培养有理工结合的趋势,既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与引领,也聚焦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

中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新增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新增了海洋科学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新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新增了地球物理专业,兰州大学新增了生态学专业。

另外,还有学校新增了专业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增了核工程类工程物理方向,北京大学在生科科学类新增了生物医学和基础心理方向,化学类则新增了材料方向;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方向表明了植物育种和动物育种两个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把原来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并到了这个类中。

核心科目加权入围 重视学科支撑

2024年,哈工大、华东师大、南开大学跟进核心科目加权入围政策。如南开大学:入围成绩=重要权重科目高考成绩*1.5+其他科目高考成绩之和。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物理学专业的考生,数学和物理是重要权重科目;报考化学的考生,则数学和化学是重要权重科目;报考生物科学的考生,数学+生物是重要权重科目。

目前,有哈工大、南开、北理、华东师大、华南理工、大连理工等6所高校采用核心科目加权入围政策。多所学校核心科目加权入围成绩,表明高校逐渐重视考生成绩和所选专业之间的相关性,更利于高校对强基学生的培养。

"复交南"模式扩大 校测高考出分前进行

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也加入"复交南"模式。即校测提前至高考出分前进行,根据初试成绩划定复试入围分数线。

2022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强基招生中,采用了这种模式。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5所院校跟进。"复交南"报名就可参加校测,笔试难度往往接近学科竞赛,有利于有一定竞赛基础但是课内成绩并不是非常突出或稳定的竞赛生。

入围比例整体缩减 分数线或上涨

2024年多校入围比例整体缩减,入围人数变少,竞争会更加激烈,入围分数线或上涨。

如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入围比例从6倍缩减为3倍,湖南大学从6倍缩减为4倍,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从6倍缩减为5倍。

此外,继首届强基生顺利完成转段后,各高校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内的培养方案更加细致,还有各专业的详细培养方案,供考生参考。

报考建议:确认生涯方向 明确报考意愿

考生如何报考呢?上游新闻记者邀请升学规划专家李双全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在报名前要明确:强基计划不是"降分录取"进名校,在某种意义上,强基报考择志大于择校。因为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孩子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学习中坚持下来,毕竟,本科不允许转专业。强基限报一所,大大增加了择校的难度。

他建议,如果孩子特别心仪强基招生,家长和考生可以仔细研究各校的培养方案、首届转段数据等,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学科特长、目标校优势学科、未来规划等因素综合考量,选择"保"方案,让孩子走进稳妥的学校。如果孩子有更高的志向,也可选择"冲名校"。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