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新增10万人,五年突破20万人——2月18日,重庆以一场高规格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会,亮出未来五年引育乡村振兴人才的“硬核目标”。
会上发布的《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由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会同19个市级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从2027年新增引育各类乡村振兴人才10万人的中期目标,到2030年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素质优良”队伍的远景规划,直指让更多新农人变“兴农人”。
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持续的今天,如何让乡村留得住更多人才?《方案》亮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
专家团队“保姆式”服务,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产业科技专家到基层一线;产业“金白领”培育,从返乡能人、回乡青年中选聘“乡村CEO”;非遗“守艺人”培养,每年培育乡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0名;公共服务人才集聚,每年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招聘人才不少于4000名……20项具体任务的设定,打开了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通道。
在开州区满月镇的田间地头,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陈大霞也将带着专家团队当“技术参谋”,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作为今年“百团千人”专家服务团的1041名专家之一,她带领团队成功选育木香、桔梗、元胡等新品种,在当地实现“零”的突破,并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
专家团助力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通过专家服务团等方式推动的1.7万人次技术、服务帮扶,已帮助发展27万亩特色产业,创造超5亿元经济价值,带动新增就业3000余人。
除了专家团队“保姆式服务”,对“林草土专家”“乡村守艺人”等特色人才的打造,对乡村基层人才职称晋升的保障,也吸引新农人的回归。
梁平区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负责人蒋丽英返乡创业,创办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还联合梁平职业教育中心开设“田中秧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如今也培养了越来越多的“00后”农机手,更有学生选择加入合作社成为专职农机手。
曾在成都从事酒店管理的开州人仁牟韦,回到家乡专注打造当地“紫水豆干”品牌,建立豆制品车间,解决百余名劳动力就业。
重庆忠县的赵丽在稻田里尝试“稻鱼共生”“稻虾共生”技术,亩产值超5000元,不仅是首批306名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中仅有的6位女性之一,还获评高级农技师职称。
多重身份的叠加,正在重塑乡村职业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在数据中愈发清晰:2024年,全年新增引育人才6万余名,5.2万人次接受技术技能培训,645人获评高级职称……从政策保障到能力提升,从身份认可到价值实现,一套组合拳正在将“新农人”培育为“兴农人”。
正如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所说,《行动方案》的发布突破传统人才工作边界,还首次将生态修复、非遗传承等专业领域纳入人才支持范围,构建起覆盖全要素、全产业链的人才发展体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当越来越多的“牟韦们”在田野间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当“陈大霞们”的技术参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新农人”变“兴农人”的化学反应,将书写出巴渝乡村最具活力的时代注脚。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