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网站推广,网站定制,erp软件定制- 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jp | English | ge | cn
推广服务 资讯推广 地方文旅

韶关新书,新闻,下庄,黎延奎,重庆市,黎历在目

2024-11-11 3058

如今,提起“下庄天路”,可能无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里是重庆乃至整个中国过去20余年间山乡巨变最为典型的缩影。那么,大家知道20余年前的下庄村是什么样的吗?

《黎历在目》新书分享会现场

来,翻开这本书,你自会找到答案……11月9日,由重庆出版集团与精典书店联合主办的《黎历在目》新书分享会在精典书店举行。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工商大学等文化界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这本新书的带领下共同走进了作者黎延奎在过去数十年间用深情勾勒出的亲历时代镜像。

作为资深新闻人,黎延奎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进入电视圈。“我经历了电视传媒从起步到快速发展,再到今天的融媒体时代,全过程见证。”而黎延奎本次带来的《黎历在目》正是讲述他从业多年新闻采写工作经历的文学作品集。整部《黎历在目》分“采访那些事”和“回不去的从前”两部分,由《难忘是下庄》《守望麻风村》《见证泪别的日子》《记录三峡》等33篇文章组成。

“我姓黎,这本书写的是我所经历的人和事,有人说我写的东西有视觉带入感,索性取个书名《黎历在目》。”黎延奎说,这既巧妙地运用了“历历在目”的谐音,表达了遥远的事物或记忆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的意境,又和自己的姓氏“黎”形成了呼应。

翻开《黎历在目》,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峡库区百姓生活的时代变迁便如同一部情节激荡的电影一般朝着读者迎面扑来:大江截流、三峡蓄水、百万移民、脱贫攻坚等史诗般的历史事件,黎延奎都是经历者、见证者,他也用自己深情的笔触记录了下来。

回到本文一开篇就提到的问题,黎延奎在书中最先写到的就是25年前自己第一次前往巫山竹贤乡下庄村采访的经历。

“我们进村走的是当地人称的‘大’路,大路是相对村里另一条小路而言,其实不大,羊肠小道而已。”黎延奎说,当年另一条出村的路自己也走过,“为了感受下庄人出行的艰难,我从‘大’路进村后特意去走了、也拍了这条小路。现在想起走的过程,都还不寒而栗。那哪是路啊!”

黎延奎在书中回忆,当年下庄的封闭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当时)这里大部分人没有见过汽车,不知电视是何物,村里没有电话,唯一快捷获取信息的来源是老支书的一部小收音机。”也正是那一次采访,黎延奎为下庄村民在绝壁上修筑出村公路的感人事迹留下了最早的影像资料。

在那次采访中,有一幕黎延奎尤其印象深刻。在和村民聊到修路时,一个名叫黄会元的村民说:“修这个路,对我们这一代人意义不大,投工投劳多了,关键是为子孙造福,后辈人就长远了。”当时,摄像机记录下了黎延奎和黄会元的这段对话,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是黄会元留在世间的最后容颜。次日,黄会元在施工过程中不幸坠落山崖……

让黎延奎格外感慨的是,去年11月7日,在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的前一天,自己又去了下庄。“这是我时隔20年,第四次进下庄。”黎延奎特别提到,当年仅靠一台收音机接收外界资讯的下庄村民如今网上直播都已经弄得溜熟。“下庄,是新闻推动发展教科式的一个样板——媒体,让一个偏寓于坑底的村庄进入大众的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黎历在目》

黎延奎用镜头记录高空行走大师杰伊·科克伦通过一根钢丝跨越夔门则是在1995年。在《黎历在目》中黎延奎详细回忆了自己初识科克伦,跟随他对过江钢索做最后检查,以及1995年10月28日科克伦“生死之走”当天近距离跟拍的全过程。

在做最后检查时,黎延奎曾问科克伦这次跨越夔门会有保护措施吗?“他回答说,NO!我只拿一根平衡杆。”黎延奎又追问:这保险吗?“他的回答很经典:最大的安全在于它的科学性!”

在书中,黎延奎就是这样用深情的笔触和真实的镜头,勾勒出了自己亲历的时代影像。朴实的文字与饱满的深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充满起伏、悲喜交加的故事之中。同时,该书在图书装帧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另有一番创新,正看倒读皆是一本完整的书。

新书分享会现场,黎延奎还特别提到,自己职业生涯始终和新闻工作难舍难分,这让他习惯以一个新闻人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生活,同时以江湖之远的体验,来讲述重大变革时代一个普通人身边的人和事。

现场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出版价值和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纷纷表示,《黎历在目》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参考经验;书中详述的一线采编经历,也是对新闻行业专业和精神的一次深刻诠释。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重庆出版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