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网站推广,网站定制,erp软件定制- 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jp | English | ge | cn
推广服务 资讯推广 地方文旅

化州巴渝,江北,金山,新中国,重庆市,重庆发展

2024-10-02 3644

岁月为名,山河为证。

从历史中走来,泱泱中华气象万千;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一往无前。这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图腾,也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

江流千古,力争上游。

热火朝天的建设,激荡风云的改革,改天换地的发展……75年风雨兼程,75年砥砺奋进。一路走来,重庆一次次爬坡上坎、承压前行突显坚韧顽强,搏浪奋楫、战天斗地更显勇毅担当,开路架桥、敢闯敢拼彰显改革争先,近悦远来、包罗万象尽显开放包容。

天地无言,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人民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不断向世人展现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重庆!

▲鸟瞰重庆城区。特约摄影 王正坤 视觉重庆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迈向现代化新重庆

山河为笔,岁月为墨。75年来,重庆人民锐意进取,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巨变画卷——

从舟楫往来到桥隧纵横,从闭塞山城到开放高地,摩天大楼与云巅对话,轨道交通织就都市繁华……昔日“雾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流勇进,蝶变为今朝的璀璨明珠,展现着现代都市的磅礴气势,诠释着山城独有的魔幻与浪漫。

回望过去,那些独属重庆的“发展足迹”,显得格外珍贵——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开启了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重庆开始全面恢复和发展生产。

1983年2月,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踏上新的征程,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被赋予更大的使命。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奋斗下,在全市人民的苦干实干下,巴渝大地旧貌换新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锚定未来,那些导航定向的历史时刻,值得永远铭记——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这既是对重庆的定位和要求,也是重庆工作的根本遵循。总书记还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重庆实现“两高”目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总书记要求重庆用好“四大优势”、发挥“三个作用”,赋予重庆新的重大使命。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寄语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标定了重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定位,指明了重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斗坐标,为重庆带来了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汇聚了团结一心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指导思想与发展沃土紧密结合,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当前,重庆正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唯实争先、拼搏奋进,努力跑出新速度,积累加速度,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更加壮美的重庆篇章。

75载波澜壮阔,硕果累累: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人均GDP达到9.41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9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40.7亿元……

振奋人心的数据,映照出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重庆,激荡着巴渝儿女的壮志豪情。从解放之初“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到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重庆迈着坚定步伐一路走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力创造更大的荣光。

科技兴市 制造强市

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汽车产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位列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市第一!

本地车企车型问界M9销量稳居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第一!

2024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3%,交出3个“第一”的成绩单,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绩的背后,是一代代重庆人打下的坚实基础。

坚持以工业立市、强市,把发展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上个世纪50年代,重庆凭借地域特点积累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闻名的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

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重庆抓住“三线建设”、大批工业企业迁入机遇,实现制造业崛起——重型工业发展得有声有色,成为全国重要的兵器、民用机械、医药、化工生产基地。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重庆乘势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包括嘉陵、长安、建设等一大批军工企业首开全国“军转民”先河,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增加。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布局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制造产业——

直辖后,重庆立足固本、开新、求变,通过实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经济稳步攀升。

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末,重庆通过对“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进行重新定义,吸引惠普、广达、纬创等电子行业巨头,以及一大批配套企业落户。

此举不但让重庆初步完成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还摆脱了几十年来对汽摩、钢铁等传统制造业的过度依赖。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进入新时代,重庆立足现有基础,放大特色优势,吹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冲锋号”。

构建“四梁八柱”,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亩均效益”改革引领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一系列围绕工业的改革举措,展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鲜明特色。

深入开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科技攻关行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高水平转移转化,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重庆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一大批“重庆造”的“硬核科技”产品不断问世。

全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标志性场景应用……以“产线、车间、工厂”作为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重庆不断擦亮“数字制造·智慧工业”新名片。

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拓展新场景,开辟新赛道,打造新引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重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经济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

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庆工业经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023年,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

完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体制机制,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有了新愿景——

2024年9月14日,重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召开,擘画了发展新目标:到2027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

以创新驱动发展,昔日的“工业重镇”蝶变升级为“智造重镇”,重庆涌动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城乡巨变 满目新景

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卓然

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既有“大城市病”,也有欠发达之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

从全局谋一域,重庆承载着重要的国家战略使命,重庆的发展关乎西部发展大局,也关乎国家发展全局;以一域服务全局,重庆发展潜力大,面临的挑战亦大,特别是在城乡统筹、共同富裕、宜居宜业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有效方案。

不断优化完善城市空间格局——

上世纪50年代编制的《重庆城市初步规划草案》,规划重庆面积37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7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划为300万。而今天,重庆已成为8.24万平方公里、32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规模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视察重庆时特别强调,要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这为重庆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完善指明了方向。

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立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到2035年,全市承载人口容量3600万人,城镇化率约80%,中心城区城镇化率约95%。

培育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一辆渣土车冒装,立即被九龙坡区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远程识别、判定,执法人员随即到场核查处置。城市大脑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能力,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近年来,重庆发挥直辖市扁平化管理优势,加快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战能力,健全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动镇街职能体系和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努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

如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轨道上的都市区加快形成,两江四岸整治提升效果显著,公园绿道串联美好生活,15分钟便民生活圈服务“最后一公里”……随着创新、开放、便捷、宜居、生态、智慧、人文之城建设的推进,重庆的城市发展能级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正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阔步前进。

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千村宜居”创建活动,扎实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革命”,组织“村BA”“村歌”等文体赛事……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正在全域开花。

位于重庆与陕西交界处的城口县北屏乡,去年接待游客不到30万人次。今年,银百高速修到北屏,前9个月全乡接待游客已达80多万人次。交通,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也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以主城都市区为龙头、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精准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重庆积极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努力在城乡互促共同繁荣上实现新突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双圈”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全局谋一域,抓好一域促全局。2023年初,重庆市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不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一年多来,重庆市对标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快构建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四梁八柱”,部署实施“十项行动”,打表推进“四张清单”,加快形成“一体两核多点”协同发力良好局面,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体系,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

2024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65.7亿元,占全国的6.5%、西部地区的30.7%。其中,重庆部分14098.2亿元、增长6.1%,四川部分26267.5亿元、增长5.6%,增速均高于全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双核联动聚力前行,超大城市探索新路……重庆正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国际化大都市”道路上阔步前行。

交通天下 大道致远

写巴渝大地时空新格局

轨道穿楼而过,索道飞跃长江,大桥飞架南北,道路伸向云端……独特的地形造就了魔幻交通,为重庆赢得“3D城市”美誉。

山环水绕,江峡相拥,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和丘陵占了九成。行得通,步步是美景;行不通,处处是阻碍。

75年来,重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解放之初,重庆市中心仅有总长不足40公里的行车道路,能行驶的公共交通汽车仅有11辆。那时,从渝中区到南岸、江北,过江只能靠轮渡。

巴渝儿女聪慧勤劳,克服开门是山、抬头是坡、迈步是坎的困难,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决心和恒心,驯服山水、冲破峡江:

1952年,仅用两年时间,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

1966年,牛角沱嘉陵江大桥通车,重庆市区有了第一座城市大桥。

1981年,重庆城区第一座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通车,这是长江上游首座特大型城市公路桥。

1990年,重庆江北机场投用,重庆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民用机场。

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重庆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2005年,轨道交通2号线在重庆建成投运,这是中国西部地区开通的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

2015年,成渝高铁建成通车,是川渝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

75年后,重庆通江达海、外联内畅——

如今,重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51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里程面积密度5.16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农村公路16.7万公里,里程面积密度203.1公里/百平方公里,也居西部第一。

重庆铁路营业总里程突破2800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1100公里,里程面积密度1.2公里/百平方公里。

重庆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4472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1111公里。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2亿吨、370万标箱。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突破4900吨、总运力突破1100万吨,周边地区货物经重庆港中转比重达到45%。

江北国际机场成为中西部首个拥有三条跑道、三座航站楼同时运行的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4500万人次,保持全国前10强、进入全球前50强。完成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相继投用万州、黔江机场T2航站楼。

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不断增长,达到538公里线网,累计客运量已突破100亿人次。重庆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实现“通车里程500+”和“客运分担率50%+”双突破。

因桥梁数量多、桥梁规模大、桥梁技术水平高、桥梁多样化、桥梁影响力强,重庆还被茅以升桥梁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唯一的“桥都”。截至目前,重庆桥梁建设已创下17项世界纪录,9座桥梁至今保持同类桥型的跨度世界第一。

翻过一山又一山,敢让高路入云端;蹚过一河又一河,誓让天堑变通途。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正在重庆加速形成。

向“绿”而行 生态优先

绘就美丽重庆新画卷

入朱沱、纳百川、破夔门、出巫峡……万里长江一路奔流,横贯重庆全境,流程达691公里,占总里程的11%,造就了重庆山水相依、因水而兴的独特风貌。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重庆,强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雾都”治污,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重庆曾饱受工业污染困扰,一度因雾霾及酸雨而被称为“雾都”。流经巴渝大地的长江、嘉陵江、乌江等众多河流也曾受困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源,水质每况愈下。

1974年,原重庆市环境保护局成立后,开展水污染等系列调查,并制定《工业“三废”重点治理项目计划》和《重庆环境保护十年(1976—1986年)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整治。

此后,重庆先后实施了烟尘控制区建设、民用气化工程、主城区“清洁能源”工程、“五管齐下”净空工程和进一步控制尘污染等措施,全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新时代,重庆人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呈现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巴渝风貌。

重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累计出台200余个改革成果文件,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永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巴山渝水,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蜕变——

水更清,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山更绿,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06%,10个石漠化重点治理区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天更蓝,重庆不仅甩掉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两顶“帽子”,还连续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连续6年无重污染天气;

土更净,重庆从源头防控土壤污染,实现了重点建设用地100%安全利用;

生物更多样,重庆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抓实长江“十年禁渔”,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巴渝大地上生长着近6000种野生维管植物,80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80余种江河鱼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

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不久前,重庆银行开州支行为重庆国森山庄有限公司下属的开州盛山植物园发放了重庆市首笔“GEP生态价值贷”100万元;

此前,江北和酉阳签订“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协议”,以1.875亿元购买了酉阳7.5万亩森林覆盖率指标,切实让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

巫山结合长江岸线和石漠化治理种植的13万亩脆李,如今每年能带来逾18亿元的收入;

生态整治后的缙云山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导入温泉度假、生态农业等产业,片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9.5%;

曾因资源过度开采而寸草不生的奉节青龙镇大窝社区,生态修复后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每年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

重庆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价值变“绿”为“金”,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持久的驱动力。

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重庆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带头开放 带动开放

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

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蜀道崎岖、江峡险峻,却掩不住重庆通江达海、拥抱世界的开放底色。重庆虽地处内陆,却拥有承东启西、牵引南北、通江达海的开放优势。

走出盆地,拥抱世界,重庆从未停下过开放步伐——

1983年,重庆成为经济计划单列城市,获得直接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权限,被辟为有直接对外进出口权的内陆口岸,对外开放进入全面起步时期;

1992年,中央决定开放长江沿岸武汉、重庆等5个城市,形成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热潮;

2010年,两江新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到内陆腹心地带;

2011年,中国至欧洲的首条国际铁路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开启全程试运行;

重庆虽不是第一批改革开放的城市,但作为西部地区改革的先锋,时刻保持着谦虚的姿态一路前行。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重庆内陆开放再次提速——

2013年,我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果园港开港;

2015年,中新两国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花落重庆;

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前身——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从团结村中心站驶出;

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2021年,重庆成为最先入选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中西部城市;

2022年,重庆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挂牌,实现综合保税区开放平台与果园港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的功能叠加和协同联动;

全力探索“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的开放体系,真正实现立足重庆、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重庆持续深化内陆开放,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

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开放型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庆要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进一步发挥重庆作为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作用,持续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东南西北四向、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的通道大网络,加快构建通道、物流、产业融合互促高质高效发展新机制,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作为全国首个集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于一体的城市,重庆正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

跨越山海,通达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不断重塑着重庆的经济版图,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2023年,重庆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外贸进出口已达3112亿元,远超2019年的1596.6亿元。

重庆是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勇当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正努力为国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

人民至上 惠民有感

谱写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老百姓“钱袋子”更加殷实——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75年来,重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秀山县隘口镇富裕村以前叫东风大队。1973年,时任秀山县领导发现,这里实在穷得不像样,便将其更名为富裕村,希望村民们早日富裕起来。美好的名字,寄托美好的愿望。整整半个世纪,愿望终成现实。

立足全面小康,锚定前进方向。从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构建大扶贫格局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2021年4月15日,重庆市委宣布,历时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重庆18个贫困区县全部脱贫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2023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0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为2.28:1。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城镇就业形势稳定向好,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73.9万人,同比增长4.5%;

基础教育更加公平优质,2023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3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6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更多孩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加速构建,托起家门口的幸福夕阳红;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3389个,床位25.6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01张;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0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新配租入住公租房3.5万套;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2018年以来,全市民生支出占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真金白银”的投入,持续提升城乡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小区变了,街灯亮了,公交车通了,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没有了,曾经的‘臭水沟’跳磴河变漂亮了……”九龙坡区叠彩西城小区居民夏嘉训,目睹了近年来小区周边发生的巨变,专门给社区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党和政府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拥有无限的幸福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近年来,重庆各级党委、政府,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需求,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坚决守牢一方平安,让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认同感更加强烈。

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满足——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严重不足。

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75年来,重庆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75年,从短缺到普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2个、文化馆41个、博物馆134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150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率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三。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达到760平方米。

近悦远来风物新,最是文明润人心。

“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重庆人”……一大批新时代的榜样竞相涌现,红岩精神也成为重庆城市精神的核心。

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立德铸魂、凝心聚力的基础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巴渝大地。

75年,沧桑巨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不变。重庆不断汇聚向上的力量,拓展奋进的足迹,在创造高品质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上不断取得更大进展、迈上更高台阶。

历史无言,奋斗有声;不忘本来,走向未来。

新中国75年步履铿锵、成就辉煌;中国式现代化风华正茂、充满希望。让我们以昂扬斗志、奋进姿态阔步前行,以饱满热情、坚定意志奋勇前进,用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丰功实绩,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更加壮美的重庆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加强大的巴渝力量!

社论 | 激荡七十五载 潮涌巴渝大地——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张信春

审核:商宇